能源公司“金點子”被市政府國資委“我為轉型發展獻一策”活動采納
今年以來,在市委組織部指導下,市政府國資委在武漢市屬國企廣泛開展“我為轉型發展獻一策”活動,取得了熱烈反響。
6月27日,市政府國資委通過《長江日報》公布了在市屬國企中征集到的20個“金點子”,其中,碧水集團所屬城發智慧能源公司馮亮提出的“金點子”從眾多候選方案中脫穎而出。
生態基底仍顯脆弱,生態系統的韌性與服務功能尚未完全釋放。這既制約了城市宜居品質的躍升,也阻礙了綠色轉型的縱深推進。
癥結主要在于:水生態治理與長效維護的投入缺口巨大,財政壓力顯著;治理模式相對傳統,市場與社會力量的協同機制尚未有效激活;公眾參與生態保護的便捷渠道與常態化激勵機制依然欠缺。
馮亮建議:
一是碳匯生金,滋養江河湖灘全域生態。依托全國碳市場,創新開發“武漢江河湖灘濕地碳匯方法學”:系統評估濕地固碳、水生植被碳匯、淤泥治理減排等生態功能的量化路徑。將武漢全域江河湖灘納入碳匯項目邊界,推動項目在國家溫室氣體自愿減排機制(CCER)下的注冊與交易。以碳資產收益反哺運維:通過碳匯交易所得,設立“江城水生態修復與管護專項基金”,用于濕地修復、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岸線整治及常態化水質監測,形成“生態修復—碳匯增益—資金反哺”的創新生態補償機制,減輕政府財政負擔。
二是節能降碳,源頭筑牢生態防線。在濱水公共設施與綠道建設中大力推廣光伏發電、雨水收集、節能照明等低碳技術,實現“生態空間”即“節能空間”。
三是碳普惠眾,激發全民守護江河湖熱情。構建“武漢水生態碳普惠”體系:量化公眾參與江河湖灘清潔、節水行為、綠道騎行、濕地科普等活動的減排貢獻,通過碳普惠平臺賦予相應綠色積分。積分可兌換公共服務(如公共交通優惠、博物館門票)、生態產品或參與公益項目認養。
以碳市場為支點撬動金融活水,以節能降碳為手段強化源頭防控,以碳普惠為紐帶凝聚社會共識,武漢的水生態寶藏定能煥發持久生機。當每一片湖灘都成為碳匯沃土,每一次低碳行為都匯入生態守護洪流,英雄城市必將在綠色轉型的浪潮中勇立潮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