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武漢139條農村黑臭水體年底煥新,村民重享“親水時光”
7月30日傍晚,武漢市新洲區肖堤村葉家溝塘河邊廣場熱鬧非凡。舞曲聲中,村民們踩著節拍熱情起舞,一旁的葉家溝門前溝波光粼粼,幾位老人正悠閑垂釣。
“擱以前,這臭水塘誰靠近啊?”肖大爺甩起魚竿,臉上滿是笑意。
從人人避之不及的“黑臭坑”到村民爭相打卡的“幸福岸”,武漢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正讓越來越多鄉村煥發水韻生機。
極目新聞記者獲悉,作為第三批國家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城市,武漢市正全力推進139條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全力沖刺今年年底全面完工。
現場直擊:
臭水塘變身“網紅地”
極目新聞記者走進新洲區三店街道肖堤村二組,經治理后的葉家溝塘的變化令人驚嘆:
1.26萬平方米的大塘與1600平方米的小塘連綴成景,300米生態護坡綠意綿延,岸邊楊柳隨風搖曳。
葉家溝塘水清岸綠
“以前可不是這樣。”施工單位武漢奧鑫市政建設公司項目負責人李志紅指著塘邊的管道接口回憶,這里曾是封閉水體,周邊400余戶村民生活污水直排入塘,“最嚴重時,塘底淤泥積了1米多厚,夏天隔老遠就能聞到臭味,村民路過都得捂著鼻子。”
在武漢市生態環保局統籌指導下,武漢碧水集團攜手項目各參建單位精準實施了一場“治水手術”:
先清淤見底,挖走萬噸黑泥;再為每家每戶重接管網,做到雨水直排入湖,水經化糞池預處理后,匯入人工濕地深度凈化,最終用于灌溉農田;預計今年10月,部分水體還將種植沉水植物,投放魚類,螺、蚌等底棲動物增加生物多樣性,增強水體自凈能力。
村民在湖邊釣魚
“80年代我們喝這塘里的水,90年代在塘邊洗衣服,后來臭得不敢靠近。”肖堤村黨支部書記肖鵬感慨,如今水體變清,每晚都有村民來廣場跳舞、散步,“人氣比城里公園還旺。”
村莊后,兩座小型“污水處理站”靜靜運轉。75立方米和20立方米的人工濕地里,生活污水經化糞池、格柵過濾后,穿過1米多厚的級配碎石層,最終汩汩匯入管道,滋養著苗圃里的紅檵木。“污水變肥水,一點不浪費。”李志紅笑著說。
治理密碼:
“四步療法”破解黑臭難題
離開新洲區肖堤村葉家溝塘,記者來到新洲區徐古街道桃花寨村董家灣門前大塘。
10余位工人正忙著給水塘砌生態護坡,塘底淤泥已清理完畢,露出干凈的塘基。“這處不到2000平方米的水塘,自開工以來,每天都有新變化。”現場施工負責人周亮說。
武漢碧水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針對農村黑臭水體特點,其按照“三源四型多法”治理路徑,通過“五個統一”實施模式,采取“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水系連通”四大工程措施實行“一水一策”精準施治。
人工濕地凈化生活污水
“控源截污是根本。”該負責人解釋,像肖堤村葉家溝塘這樣的封閉水體,生活污水直排是主因,因此優先為村民接入雨污分流管網,從源頭切斷污染;內源治理則聚焦清淤,清除多年沉積的黑泥,減少水體“污染源”;生態修復通過投放魚類、種植水生植物等,重建水體自凈能力;水系連通則讓“死水”變“活水”,比如我們計劃讓破月村六級溝渠逐步恢復與舉水河的歷史水系聯系。
在新洲區,這樣的治理邏輯已初見成效。
以肖堤村葉家溝塘為例,兩處人工濕地日處理污水近百噸,既解決了生活污水直排問題,又為農田灌溉提供了清潔水源,實現了“污水變資源”的循環利用。
攻堅沖刺:
年內將消除武漢農村全域黑臭水體
2025年初,生態環境部印發了《美麗鄉村建設實施方案》,計劃到2027年,基本消除農村黑臭水體,全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和管控率將達到60%,而到2035年這一數字更是要達到85%。
這一目標的設定,凸顯了“治水”在農村環境治理中的核心地位。
農村水環境治理不僅關乎生態,更直接影響農民健康和生活質量,可以說“治水”是生態、生產、生活“三生共贏”的基石,既是環境問題,更是發展問題和民生問題。
凈化后的污水用于澆灌苗圃
武漢市生態環境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作為第三批國家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城市,武漢市目前已對131條農村黑臭水體開展系統整治,涉及5個區29個街道。截至目前,95條水體已啟動進場調查,35條正在施工。
“我們緊盯8月底前70%水體完工的中期目標,全力沖刺2025年底全面完工。”碧水集團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繼續以“因地制宜”為原則,在治理中融入生態理念 —— 比如在封閉水體增加曝氣設備提升流動性,在景觀區域打造水下森林,讓治理后的水體既干凈又美觀。
夕陽西下,肖堤村的河邊廣場越來越熱鬧。肖大爺收起魚竿,看著嬉笑打鬧的孩童,感慨道:“又找回了小時候在塘邊玩水的感覺。”從黑臭到清澈,從避之不及到親近相依,武漢農村黑臭水體治理的生動實踐,正讓更多鄉村重現“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的畫卷。
(極目新聞)